| 注册

掌上立案宝

平台微信端
(北京政法)经贸法律系 \ (北京)法律事务\ 刑法基础与金融犯罪 

刑法基础与金融犯罪

所属专业 (北京)法律事务 |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    学习人数156
任务0个      作业14个      笔记264条      浏览次数6848
课程时长 36

小时

开始学习 查看课程

简介

刑法基础与金融犯罪

课程评论

   
共0条评论
提示7:第六周案例4

派出所民警甲因私仇蓄意杀害乙。一日,甲潜伏在乙回家必经的小道上,向乙连开两枪,由于光线较暗,未击中。此时,甲的枪里面尚有子弹5颗,但是甲并没有继续开枪。甲的行为是( )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一般违法行为

D.意外事件

.

.

参考答案:犯罪中止。刑法24条1款:“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本题中,该警察的行为属于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符合下列自动中止的特征: (1)时空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 (2)自动性。中止犯罪的决意来源于行为人的主动; (3)彻底性。客观上完全中止了犯罪行为 。该警察本来可以自动的重复实施犯罪行为,没有人能阻碍他,但是他放弃了继续实施犯罪。

发布于:2020-04-10 07:54:29 赵江
提示6:第六周案例3

甲将汽车停在自家楼下,忘记拔车钥匙,匆匆上楼取文件,被恰好路过的乙发现。乙发动汽车刚要挂档开动时,甲正好下楼,将乙抓获。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侵占罪既遂

 B.构成侵占罪未遂

 C.构成盗窃罪既遂

 D.构成盗窃罪未遂

.

.

参考答案:犯罪未遂。因为。《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的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2)犯罪没有得逞(未完成而停止下来) (3)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得逞。本案中,乙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因为他已经着手实施了盗窃行为,并且没有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的。

发布于:2020-04-10 07:54:02 赵江
提示5:第六周案例2

甲与同事乙结有仇恨。一日,甲准备报复乙,持手榴弹一枚前往乙家,欲将乙炸死。结果,乙刚好到外地出差,不在家中。甲见乙不在家,便没有向乙家投掷手榴弹。甲的行为属于( )。

 A.犯意表示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

.

参看答案:犯罪预备。为什么是犯罪预备而不是犯罪未遂?或犯罪中止呢?因为不论是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必须以已着手实施犯罪为前提,如果还没有实施犯罪,那么,哪来的犯罪未遂或犯罪中止?本案中,甲是否已实施犯罪?显然甲正处于前往犯罪的现场的路上,或者是刚到准备实施犯罪的地点,是否开始实施犯罪行为?显然还没。所以,是为犯罪准备条件,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发布于:2020-04-10 07:53:32 赵江
提示4:第六周案例1

以下情况是否属于犯罪预备?被告人余某怀疑邱某与自己妻子有染,久已怀恨在心,多次表示要“把邱某杀了”。某日,被告人到邱某所在单位楼下,转悠一两个小时,时而冲邱某办公室叫骂,时而用棍棒大院内的树枝。

.

.

..... 参考答案:是。《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尚未着手犯罪的犯罪形态。 特征: 1、客观上实施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2、行为人没有着手实行犯罪 3、主观上是为了实行犯罪 4、犯罪行为停留在预备阶段是行为人不能控制的原因所致

发布于:2020-04-10 07:53:17 赵江
提示3:第五周作业-单选题错误举例分析3

1 . 甲因故意杀人被公安机关抓捕。经查,甲实施故意杀人罪的那天是2020年4月3日,他出生的那一天正好是2006年4月3日。请问甲依法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

 A.已满14周岁,应当负刑事责任

B.不满14周岁,不应当负刑事责任

C.查一查,他出生的具体时间是2006年4月3日几点钟,看看他犯罪时过没有过他出生的具体时间点。过了,就满14周岁;没过,就不满14周岁。

.

学生答案:A

正确答案:B 学生答题错误分析: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刑法规定的"周岁"是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例如,2000年1月1日出生,到了2014年1月2日,年满24周岁;到2018年1月2日,年满18周岁。

发布于:2020-04-10 07:52:48 赵江
提示2:第四周作业-多选题错误举例分析2

2、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A.间接故意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意外事件

E.直接故意

.

学生答案:D

正确答案:E 学生答题错误分析:本题主要考核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及其罪过心理的认定。 在本案中,黄某误把李某当作张某予以杀害,属于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无论根据法定符合说还是具体符合说,都不影响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判断。因为黄某实施杀人行为之际,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值班室里面的被害人死亡,并希望该结果发生;尽管值班室中的值班者不是张某,由于任何人的生命都受到法律同等程度的保护,黄某当时就是积极追求、希望里面的人死亡,所以,黄某的主观心理态度表现为直接故意。ABCD四个选项都是错误的。答案是E

发布于:2020-04-10 07:52:32 赵江
共0条笔记
课程负责人
赵江
教学团队
课程暂无负责团队
学校网址

http://flwm.bcpl.cn/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